由葛文耀、鄭春影、沈志榮、李慧良、孫培文等行業領袖聯合發起的化妝品企業科研發展與改革沙龍于上月順利落幕,但我們對“偏執狂改變行業”的追求仍在繼續。5月16日,十五位聯合發起人將于上海舉辦2016美麗互聯大會新聞發布會暨聚美麗社群大會啟動儀式,行業領袖、科研專家、市場精英、設計大咖、渠道能人濟濟一堂,繼續用偏執狂精神推動行業改革發展。
此間,聚美麗策劃推出《科研之路》系列訪談。數位化妝品科研領域與記者分享他們的科研之所思、所感,本期推出上海上美化妝品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維先生專訪。
李維博士從分析國內外科研環境后,提出了“技術商人”這一新穎概念:科研人員引領的是選擇,因此不僅要做研發人員,還應該提高技術市場能力,做“技術商人”。
人物簡介:
李維博士,現任上海上美化妝品有限公司副總裁,負責運營供應鏈以及海外市場拓展業務。曾在寶潔公司長期領導化妝品核心技術研發,并在國內創業型化妝品企業從事多年的研發及供應鏈領導工作。他對國內外企業的研發狀況有較客觀的認識。
Q:《聚美麗》
L:上海上美化妝品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維
Q:在您看來,現如今國內化妝品行業科研大環境如何?
L:隨著近年來本土化妝品品牌的崛起,各大化妝品企業持續進行大規模研發投入,國內化妝品行業的科研大環境有了飛速的發展。
從硬件角度講,主流的本土化妝品企業都有標準化的實驗室和國際通用的實驗檢測設備。不少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都建立了功能齊全的研發中心。從軟件角度講,從業的研發人員越來越多來自于知名大學,碩士博士進入這個行業的也越來越多。高素質的研發人員的加入使研發創新能力大大提高。從創新環境上來講,外部信息以及上游原料技術的獲取國內已經與國外同步。跨國原料公司已經足夠重視本土企業,并愿意投入資源滿足本土企業的開發需求。
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也日臻成熟,合理規劃,理性投入,注重結果。比如,上美公司每年會將銷售占比3%以上的經費作為科研投入,提升科研硬件設備,優化科研人才梯隊,吸納來自全世界的高級科研人才,持續沉淀,提升科研實力。因此,從總體上看國內的化妝品研發創新環境已經比較理想。內企外企差距越來越小。
Q:從寶潔那樣的外企看回國內企業,您覺得國內外化妝品公司的科研環境有何區別?
L:國內外主流化妝品企業在裝備,人才和外部環境上水平接近。國內化妝品企業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活躍度要遠遠高于外企。對于新技術新原料的應用速度國內企業也遠遠快于外企。另外國內企業更有效的激勵制度更能提高科研人員的研發熱情和創新勇氣。
因此,國內企業更能夠實現科研人員的個人價值和研發夢想。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大量在外企工作多年的研發人員進入國內企業工作的原因。但國人總是感覺國內企業的研發差一口氣,這里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科研的體系化管理差異。科研管理跟企業管理一樣,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外企在科研管理方面有著非常詳細的制度安排和管理組織。這樣可以保證科研的可積累性,可計劃性和可協作性。從而為大兵團長期持續作戰奠定了基礎。可積累性是指可以將過去一百年的研發數據積累下來,并能隨時查找指導后面的研發工作。可計劃性是指研發項目的進度和風險控制,一個項目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十年甚至更久。
可協作性是指在相同技術開發平臺上進行團隊合作,從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和研發效率。舉個例子,在外企,一個重大科研項目可能會動員幾名甚至幾十名研發人員共同開發,而國內企業在科研協作性方面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這樣,即使同樣優秀的科研人員,在外企里面的產出水平也可能大大高于本土企業。因為這是一個團隊與一個人在做競爭。
二是研發積累和規模效應。大型外企有著上百年的研發成果積累,使得外企的科研人員可以獲得很好的培訓和繼承,從而大大加速了研發人員的成長速度和項目開發速度。并且由于其銷售體量很大,研發投入絕對值也很大,因此其研發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還是要超過國內企業的。
雖然國內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于外企,無奈與跨國巨無霸相比,體量太小。但如果國內化妝品企業與類似體量的國外化妝品企業相比,其研發水平、效率和成果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第一流的,所以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
您還未登錄,請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登錄后查看全部內容
本文版權歸“聚美麗”所有
投稿、轉載、合作等事宜請聯系:news@jumeili.cn
未經許可轉載此文,聚美麗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